【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船说”,它曾在古代海上丝路上搏击风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阳江7月19日讯(记者 马常艳)7月18日,“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广东海陵岛十里银滩西侧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南海I号”挖掘现场,观众可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Ⅰ号”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展厅内声光电多媒体场景,了解“南海Ⅰ号”扬帆远航、搏击风浪的浪漫故事,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恢宏灿烂的历史。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I号”挖掘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广东阳江,古称高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航线上重要的中转港和补给港。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合作,在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木质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精美文物。国家文物局将它命名为“南海I号”。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I号”挖掘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从1989年至2004年,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南海I号”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确认船沉没于海面以下24米,残存长度约22.15米,宽约9.9米,船身被1-1.5米的淤泥覆盖,船体保存较好,上甲板以下部分结构基本完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
2007年12月,“南海Ⅰ号”成功实现了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移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现已发掘各类文物7万多件。
观众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参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馆内陈列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主要展出“南海I号”数十种珍贵文物,包括充满异域风情的黄金饰品,朴素典雅的中国陶瓷,极其罕见的宋代漆器等。
广东考古所副所长、 “南海I号”项目负责人崔勇介绍 “南海I号”发掘情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南海I号”以其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标志性发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I号”考古负责人崔勇告诉记者:“‘南海I号’的挖掘,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反应宋代贸易情况的重要资料。”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汽车]70迈提供上半马急救骑行队用车,安全守护6000余名运动员
- [汽车]从福特领裕的五六七座,看今天社会家庭结构变迁
- [汽车]我国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由负转正
- [汽车]大搜车智云:“√”型反弹 11月新能源车环比大涨41%创新高
- [汽车]自建基地投产、自研平台首车下线,宝能汽车全生态产业链格局落地
- [汽车]汽车融资租赁讲清楚了吗?记者实测弹个车毛豆新车花生好车
- [汽车]守护中国速度,传递中国力量——昆仑润滑献礼新中国成立71周年
- [汽车]向国产车致敬!奔腾T99运动版火了,超级配置名不虚传
- [汽车]青岛首批本土生产 新宝骏E300/E300Plus国庆假期后正式下线
- [汽车]4月份汽车产销继续回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