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式”预习打乱了教学节奏
暑假过半,距离开学不远,一些家长又忙起来了。最近,《扬子晚报》一则报道中提到一个词:“抢跑式”预习。说的是很多家长在开学前忙着抢购新学期的教材,供孩子突击预习。
这种“预习”有必要吗?记者援引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话做了解释:有些家长习惯提前买教材,让孩子提前预习甚至背诵,等到下学期开学上课时孩子觉得是“炒冷饭”,反而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语文老师一般不会推荐这么做。这样说来,家长的这种忙活是出力不讨好:自己花钱费时、孩子无用学习、老师也不认可。
不过,也有家长反问:真的如此吗?早点起跑总不会错吧?我们“笨鸟先飞”还不行吗?我让孩子提前预习,就是想让孩子早点熟悉新学期的学习内容,在这个“短跑”赛道上拔得头筹,应该没问题吧?再说,很多家长都在让孩子这样做。
家长们永远有自己的理由,但这些理由似是而非。经常看体育比赛的家长都知道,比赛输赢的关键在于节奏。所以,即使我们把孩子新学期的学习比作短跑,那么节奏也是第一重要的因素,而非起跑的一刹那的抢先。短跑比赛对“抢跑”的零容忍,是为了避免抢跑者带乱别人的节奏。而孩子的学习恰恰相反,不抢跑,是怕带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因为,大到整个学制,中到学期安排,小到每个学习单元的设置,其实都有它设计的科学道理和内在规律,家长和学生没必要因为贪早贪多而破坏教学节奏,自乱阵脚。
在其他领域,大家其实已非常注意这一问题。例如,看病时,医生开了药,写好了用量用法,这是专业的“节奏”。而病人的家里,很多时候也会备有同类功效的OTC(非处方药),这时候该怎么办?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问医生一句:是否可以同时吃?或者自觉不吃自备药。
那么,回到教育领域时,一些家长怎么就忘了尊重专业系统了呢?其实,与医疗一样,学校教育也是专业的科学体系。例如,儿童六七岁入学,开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因为这段时间儿童的大脑发育规律,决定了这个时期是开始获取知识最好的阶段。同样,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教材里知识点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等,也都不是随意为之。如果让孩子“抢跑式”的学习,可以说,本质上和吃了医生的药又回家吃自己的OTC(非处方药)是一个问题:打乱节奏,自乱阵脚。
学校的教学安排自有节奏,成长自有规律。那么,为了孩子闲不住的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这方面,很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建议,例如可以带孩子“做热身”。就像运动员起跑前会拉拉筋一样,家长带孩子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聊一聊、玩一玩、取取经;或者熟悉一下新学校、新环境、新规定,做好心理准备和习惯的培养。再如,让孩子适当调整一下节奏,假期里读一些有趣的书籍,或者到名胜古迹走走看看,换换脑子和生活节奏。
总之,抢跑式的学习不可取,不仅苦了孩子,忙活了自己,且可能适得其反,打乱了本来科学的教学节奏,损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家长要相信学校的安排,相信教学规律,做好配合,带着孩子做好心态的准备、习惯的准备、身体的准备、心情的准备,迎接新学期、新学习。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刘少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