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文理高中智慧教学系统 充分融合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之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础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停课不停学是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全国中小学积极应对疫情防控的措施,即通过开展线上课堂和指导、开放免费学习资源等多种方式,保障学生居家学习,为疫情后准备教育教学方案。
停课不停学是我国教育系统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教育系统对在线教育、自主学习、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公平等多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反思、讨论和实践。长春市文理高中据此创建了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指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智慧教学系统
第一、智慧教学平台,保证教学高质量
智慧校园教学平台以互联网资源应用为主线,针对中小学不同学科和学段提供学科资料来源,配套资料采集及编辑工具,辅助老师又好又快地制作教学方案,支持师生在不同学科的教学平台上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任课老师可在个人工作平台中定制所需的网站、资源库及应用系统,通过这些资源媒介采集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料,实现“课堂授课”、“发布作业”、“课外辅导”等通用教学活动。
智慧教学平台支持对各个学科的网站资源、应用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料及素材库进行管理,包括各类型资源的内容摘取、截图、文本编辑及片段剪辑等管理功能。按学科分类管理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满足各学科网络化教学的需求,支持教师网上备课,学生移动学习,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教学;实现老师课前预习方案、课堂教案、课后作业的制作、发布、跟踪、统计;学生作业作答与评阅、课外自主学习等功能;支持资源和应用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公共数据可在产品各模块之间实现互通共享,可统一记录及管理用户在各模块的轨迹数据。
第二、智慧资源库,有效运用大数据
一体化智慧校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学雨平台,实现对校本电子资源库、录播资源库、互联网资源库、共享教案库、第三方应用资源库进行统一管理,并详细记录每位老师、每位学生、每类资源、每个素材的建设及应用情况,形成资源大数据平台,为学校研判教学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体化智慧校园采用一体化的设计和建设方式,通过系统功能的一体化规划,硬件设备的一体化集成,软件界面的一体化设计、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共享、应用轨迹的一体化汇总,形成了校园各个领域的大数据。智慧校园的“智慧”体现在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模仿人类的经验和思维决策进行数据的治理、存储、挖掘、呈现,帮助学校进行预判断、预分析,是智慧校园“智慧”的标志,是学校宝贵的财富。
第三、智慧化办公,实现教学高效管理
智慧校园总控中心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校园资源、智慧校园管理和服务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物联网管控中心覆盖并联通了所有智慧教室、传统教室、网络中心以及广播中心等,可实现在线巡课、远程督导,支持对教室进行远程教学巡视、查看课堂教学情况,支持移动巡课;同时可设定教学质量评价维度,实现在线/离线督导评课,并自动汇总形成数据记录及统计图表。通过搭建私有云,实现课堂的实时上传及分享,学校领导通过网络就可以在线对全校的教研活动集中督导,大大缩短教研活动的时间,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通过构建学校管控中心、智慧教学、智慧教务、智慧办公、智慧成长、智慧服务、智慧传媒、智慧资源等八大智慧校园应用中心,技术上采用标准数据协议,实现所有校园子系统数据的对接和联通,形成智慧校园基础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为教、学、管理大数据提供了一体化数据支持。如:通过配套校园监控系统、校园访客系统、校园门禁系统、食堂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等智慧安防版块;一卡通系统、校园支付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生活服务版块;远程管控、智慧联动、故障自检等智慧管控版块,共同构成了长春市文理高中独有的智慧服务模块。
智慧办公平台不仅涵盖了“通知公告、公文审批、公章管理、智慧党建、人事劳资、个人网盘等”等日常办公所需功能,同时,平台针对不同校园用户,优化设计与其角色定位相匹配的特定功能,为每个校园用户构建一个专属的办公空间、学习空间,实现校园OA系统的数字化管理。
智慧校园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主题。长春文理高中的一体化智慧校园的建成相较于传统的数字校园而言,具有诸多革命性的意义。文理高中将以物联网的网络环境为基础,以一体化教学平台为主体,以教师的人工智能备课为最高境界,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最终目的,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全面建设智慧校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速实现学校现代化。
长春市文理高中学校全力打造办学特色。学校各学部也已形成理科创新教学、国际教育、人格教育、创业教育、艺术教育、礼仪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满足家长学生的择校需求。荣怀学校率先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多元化、个性化。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