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正文

选择齐鲁 梦想可期——山东高校着力打造人才高地

来源:山东教育报 编辑:孙荣光 时间:2019-07-15
导读:“山东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山东高校主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在做到人尽其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住人才,营造了“引才、重才、爱才、惜才”的良好用人环境。,选择齐鲁 梦想可期——山东高校着力打造人才高地

  “山东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这是来自法国科学院科学研究中心的吴海龙博士参加2019年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后的切身体会。

  7月的第一个周末,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近30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5名青年学者齐聚青岛,共享盛会。

  论坛伊始,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登台推介山东和山东高等教育,激情澎湃;省委组织部人才处、省人社厅人才处的负责人解读山东引才政策,并向与会的青年学者发出了连番邀请,诚意满满。

  一时间,“政策红利”“虚位以待”“力度空前”等词语在青年才俊的微信朋友圈里迅速刷屏,“来山东发展”也成为论坛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创新惠才政策,“磁场效应”吸引人才加速聚集

  “近几年,山东招才引智的政策相对于国外来说实在是太好了!”新西兰奥塔哥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张洪霞博士年初依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申报了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这次回国参会,也是为了与学校正式签约。“山东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采取‘一事一议’,还配套了一些项目。这些政策特别适合刚起步、没有任何背景的青年学者。”对此,她特别满意。

  其实,“给项目”只是山东众多惠才政策中的一项。仅在省教育厅收录的《山东省高校人才支持政策汇编》中,就有16项高校人才支持新政。巧合的是,就在论坛召开之际,人才政策再次加码——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国内外顶尖人才往山东引、往山东拉。

  “山东高等教育正处于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山东省正全力推动政策集束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据邓云锋介绍,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搭建高效的发展平台,推出更优科技支持政策,量身定制人才项目,提供更高层次的岗位,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奖励分配政策,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保障。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落实。

  职称评聘一直是高校人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去年起,山东打破传统岗位设置方式,通过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大幅度提高了高级岗位比例。政策规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科、专科高校的正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分别提升至20%、15%、10%和8%。另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双一流”“十强产业”等建设需要,适当增加高级岗位比例。据了解,目前,全省高校高级岗位的平均比例已经提高至53.6%,基本解决了青年人才比较关心的聘任教授和副教授难的问题。

  在酬劳分配上,山东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出重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与补天科技公司签订了价值5.2 亿元的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创造了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纪录。对专利创造者毕玉遂团队获得4亿元奖励一事,该校党委书记吕传毅骄傲地发声:“这不是学校给了毕教授团队4个亿,而是毕教授团队帮学校挣了1个亿。”新的分配政策,要求对作出重要贡献的团队(个人)奖励不低于70%。

  面向高层次人才,山东还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29项服务涉及岗位聘用、省内落户、住房保障等诸多内容。“在别的省份,光办入职手续就要等半年以上。我没想到山东这么快。”张洪霞对“山东速度”赞不绝口。

  “政策红利”的释放形成了“人才磁场”。前来参与论坛的青年学者们本来就带着来鲁考察的考虑和思量,很多人甚至在来之前就做好了要在山东发展的决定。也有不少人带着想法而来,在亲身感受到山东的诚意后,决定留下来。

  优化人才生态,“优先意识”助力人才功成业就

  “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在某个学科拥有了高层次顶尖人才,谁就能占据学科制高点,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人才强校战略已成为当代中国高校的共识。

  在这个大背景下,山东高校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化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等方面多措并举,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让他们来了就有施展本领的舞台,有干事创业的平台。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处尚不足两年,副处长林艳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却颇有心得:“除了提供有竞争力的个人待遇,学校还为每位高层次人才新建团队提供15~20名博士引进名额,实行团队、平台、科研项目和资金的一体化服务保障。”林艳的底气来源于该校实施的“齐鲁科教英才工程”和“3151”人才计划:在3年内培育引进100名高端人才,5年内引进1000名优秀博士,逐步构建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山东理工大学的“人才优先战略”则是围绕“赋权”“松绑”“减负”展开的。该校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设立首席专家,并赋予其在引进人才、配备人才、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以人引人”的策略让学校尝到了甜头儿。仅近两年,学校就成功引进省部级以上人才3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温广武,精准农业航空世界领航科学家兰玉彬,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新加坡科研局制造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郑宏宇,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田业冰等被全职引入学校工作。学校还创新设立“学术特区”制度,围绕引才用才和成果转化,打破条条框框的制约。在职称竞聘方面,破除“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标准,创新设立了“成果转化型教授”职称,重点考察人才的服务社会推广及成果转化能力。取消了职称晋升中学历、资历、外语等方面的限制。

  面对职称评聘难题,青岛大学还为高层次人才开通了直聘通道。据该校人力资源处处长陈韶娟介绍:“仅去年,学校就有7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通过直聘制直接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

  山东讲究“以诚待人”。放在人才引进工作上,这4个字同样适用。山东财经大学曾经这样做:孩子上初中,校领导跑腿联系;老人来济南小住,校领导登门看望;学院的行政事务缠身,校领导打招呼“解围、松绑”;刚来济南安家,人才办的领导帮忙打扫房间卫生……这些说起来都是小事,却成为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彭红枫带领一家6口人千里迢迢从南方来济南定居的原因。

  该校党委书记王邵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山财大,校领导包括处长、主任们,都要围着人才转。”只有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方能释放人才的活力。来到山财大的彭红枫如鱼得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被遴选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智库首批专家,获得了“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奖”。去年12月,他又荣获第四届“刘诗白经济学奖”。而此次获奖的学者,全国仅有10人。

  近年来,“政策红利”的释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山东发展。山东高校主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在做到人尽其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住人才,营造了“引才、重才、爱才、惜才”的良好用人环境。

责任编辑:文心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11-2021 经济新报网 联系我们:jingjixb@163.com 为商业人士提供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最新经济报道和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