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正文

画好校地协同发展“同心圆”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柯进 时间:2019-07-02
导读:每当扬州市民蒋女士早上走进小区门口的商店购物时,她的一天就已经和扬州大学连在了一起。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探索“学校+地方+企业”的协同育人模式,先后与扬州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310个,与扬州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100多个,培养“适销对路”的创

  “你好,麻烦来一杯扬大酸奶!”

  每当扬州市民蒋女士早上走进小区门口的商店购物时,她的一天就已经和扬州大学连在了一起。

  不止蒋女士将自己的胃交给了扬州大学。在扬州,不论是市民餐桌上的一杯奶、一份扬州炒饭,还是驱动当地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黑科技”,扬州大学与扬州实际上构成了刻骨铭心的“事实婚姻”。

  科教协同:持续对接地方需求谋篇布局

  提起扬州,很多人就会想起独具特色的扬州炒饭。而提起扬州炒饭,不少扬州市民就会说起扬州大学——因为,当地人知道,扬州炒饭的标准就是扬州大学制定的。

  事实上,扬州大学给市民们留下印象的,远不止这些。这几年,扬州市人民医院整体划转,成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总投资20.5亿元的广陵学院新校区交付使用;市校合作共建的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区生态智慧牧场建成启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大学发挥学科和人才智力优势,在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平台、高层次人才合作、决策咨询、资源共享等领域,持续对接地方需求,校地合作谋篇布局,铿锵落子,一盘合作共赢的大棋局正陆续铺开。

  “要想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企业必须要有智囊团。”江苏金世缘乳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拥军深有感触。2013年,公司与扬州大学合作成立金世缘新材料研发中心,由扬州大学化工学院刁国旺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每年为公司完成4—5个产品研发项目。

  近年来,扬州大学紧紧围绕扬州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组建了新材料应用与清洁化工、软件与信息技术、机电装备、新能源和新光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生态循环农业、军工高技术等8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扬州市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成绩卓著。

  学校与地方协同开展科技攻关,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国家级项目28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60余项。“十二五”以来,学校与扬州市累计签订横向合作项目2000多项,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达1100余家,到账合作总经费4.72亿元。

  同时,校地双方还协力共建创新平台,围绕扬州市基本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类载体和平台265个。与扬州市企业合作申报获得各类知识产权2300多个,知识产权拥有量占全市拥有量的1/3,为扬州的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动力源”

  扬州大学学生梁勤毕业后,在扬州创办了扬杰电子有限公司,2014年,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17年营业收入14.7亿元。经过10多年发展,公司现已是国内少数集单晶硅片制造、芯片设计制造、器件设计封装测试、终端销售与服务等纵向产业链为一体的规模企业。

  梁勤的事业成功,只是扬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故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扬州大学每年有1000多名毕业生在扬州就业、创业,成为扬州“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重要引擎。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探索“学校+地方+企业”的协同育人模式,先后与扬州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310个,与扬州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100多个,培养“适销对路”的创新人才。与此同时,市校双方还先后合作开设“名城·名校”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领雁工程”培训班、乡村医生急救知识培训班等非学历教育培训。

  此外,学校还与扬州市开展高层次人才合作,围绕扬州汽车、机械、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基本产业,引进高端人才300余人,“绿扬金凤”扬州大学服务团对接200余家企业,派出扬州地区挂职干部33人,通过扬州市相关部门申报“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10余人次。

  截至目前,该校大学科技园现入驻企业115家,园区总产值达1.5亿元,3家企业挂牌上市,2018年新增高企、入孵企业等30余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园区孵化。

  文化赋能:大学成为提升区域软实力的“智库”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扬州作为一座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兴盛于汉、繁盛于唐、鼎盛于清,经历了3次辉煌。2017年,市校双方合作启动《扬州通史》的纂修,学校组织文史学科的优势力量,全力服务这一地方文化传承的标志性文化工程,目前各卷本的编纂进展顺利。

  近年来,该校以淮扬文化、民俗文化、运河文化等为重点领域,深度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资源,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扬州这座运河历史文化名城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该校与扬州市委共建经济、政治、社会、扬州文化、“三农”问题等五大专家库,成立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成相关的软科学、科技与产业智库。

  为了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该校还通过市校合作共建附属小学、幼儿园等;免费开放文体场馆,每年服务市民300余万人次,开放图书馆,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扬大康源乳业鼎力支持扬州市“115鲜奶工程”,建有绿色奶源基地12个,服务扬州中小学300多所、市民27万多人。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校地合作机制,更高质量写好开放办学这篇大文章。”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说,学校将以新一轮校地合作为契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为推动扬州“科创名城”建设,实现第四次高质量发展贡献扬大智慧和扬大力量。

责任编辑:文心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11-2021 经济新报网 联系我们:jingjixb@163.com 为商业人士提供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最新经济报道和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