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警惕房地产市场成为 “灰犀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0日讯(记者 马常艳) 8月29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住房金融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已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重要性领域,在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领域最大的“灰犀牛”。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北京楼宇。(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佟胜良/摄)
报告显示,中国住房金融20年的发展可以用“高速”二字来概括。一级市场方面: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由1998年的0.07万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25.75万亿元,增长了366.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46%;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由2004年的0.78万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10.19万亿元,增长了12.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20%。二级市场方面: RMBS余额由2005年的30.1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7477.61亿元,增长了246.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18%; REITs余额由2014年的96.05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730.23亿元,增长了6.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05%。
住房金融的大发展对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2016年中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人均超过俄罗斯,户均甚至超过德国和荷兰;2016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达到42.4%,从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来看,金融危机后保持在20%,发挥了经济稳增长“压舱石”的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指出,中国住房金融的大发展不仅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形成了房价泡沫。2005年之前住房金融政策基本以扶持房地产市场发展为主,2005年之后调控成为主基调。2005 年以来,住房金融经历了四轮调控,其中从紧的调控时间长且见效慢,放松的调控时间短且见效快,总体而言调控效果不佳。
他认为,中国住房金融存在三个深层次问题:第一,住房金融支持的方向有失偏颇,表现为“轻租重售”;第二,住房金融性质定位不清晰,经历了从商业性金融主导向政策性金融主导的转变,此后以公积金为主体的制度又被边缘化;第三,住房金融缺乏顶层设计,既没有住房金融相关法律支撑又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住房金融的产品结构体系也不尽合理。
为防止房地产市场成为 “灰犀牛”,报告建议,遵循“稳”字当头的原则,在稳房价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降杠杆。首先,居民部门杠杆上升空间有限,保持既有政策即可。一方面,居民购房意愿已明显下降,房价上涨预期也得以扭转;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比例高达30%,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防止房地产风险向银行传导。其次,房地产企业应成为重点治理对象。最后,关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以及隐性债务问题,应针对不同城市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财经]中科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1)》
- [财经]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快速推进:引进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17个,开工项目7个
- [财经]全国共7万硕士送外卖?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助你告别职场焦虑
- [财经]中国品牌日活动在沪举办,厦门馆开启“大厦之门”
- [财经]泰康人寿荣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度金诺·中国金融产品传播典范殊荣
- [财经]360金融课堂:切勿过度追求认知以外的财富
- [财经]贝因美: 直面问题,2020年报业绩向下修正
- [财经]贝因美一季度业绩利润增幅明显,分析指即将迎来估值修复
- [财经]春暖花开新希望,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再启航
- [财经]于都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专场推介会获深圳卫视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