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清华大学等顶级科研殿堂,都标配怎样的存储设备?
在新数据时代加速到来的今天,数字化正在改变科研模式,与其他行业相比,数据在科研领域的生产要素属性更加快速显现。发改委今年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将支撑科学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质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础设施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属于新基建未来重点投入方向。
随着海量数据的产生,科研机构通常希望能够让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的速度提升,以更好、更快支撑起科学研究。科研领域的各行各业都在加快数字化的步伐,也直接驱动了存储等基础设施走向新的变革。
在众多厂商中,浪潮存储近年来已经成为市场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根据IDC最新数据显示,浪潮存储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货量跃居中国第二,增长速度位列中国第一,并且增速远超其他厂商。这背后是浪潮存储致力于帮助用户为“新数据时代”做好准备的战略布局。
以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项目为例,每天产生约500TB的零级未压缩数据,预计未来十年数据量将超过100PB,对长期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与计算分析正在深刻改变其科研模式,如何存储与保护这些海量数据就成为巨大挑战。为此,国家天文台近年来持续推进FAST科研数据中心建设。在最近一次升级中,国家天文台携手浪潮存储,以分布式存储AS13000G5构建30PB可用容量、50GB带宽的天文大数据平台,为中国天眼的天文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实时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华中科大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存储大脑三维图谱数据,如果采用之前的成像系统,一台系统至少需要花费20年时间才能完成数据的采集。浪潮以约20套存储产品组建起了一个具备25PB裸容量、6GB/s左右IO带宽的高效、安全、可扩充的统一存储资源池,实现了比传统解决方案节能15%,节省研究费用30%的目标;此外,浪潮还以DPS备份软件、物理磁带库TL3000打造了一个集中、统一、快速、自动的备份容灾方案,确保了研究院存储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
同时,科研数据除了数据量之外,高质量与完整性也至关重要,存储越稳定和可靠,意味着对高质量科研数据的存储与完整就越有保障。清华大学RUSH脑成像项目采用浪潮分布式存储架构,实现了每秒100.8亿像素、72小时连续写入不丢帧,以及对故障、性能和容量的提前预测,并加载智能运维技术,为中国脑计划提供数据处理支撑。
未来,随着新基建的建设逐渐深入,千行百业必然会在数字基础设施层迎来更大的变化,存储作为新基建中的基石,其作用与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浪潮等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强大的存储技术和产品为底座,为计算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能源”。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