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正文

视点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加剧 中国如何抓住机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文心 时间:2021-05-21
导读: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赵姗

日益严重的印度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正在逐步显现。疫情反复加速了产业链的回流,更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在此之前,国际范围内就出现了“更注重安全而效率其次”的观点,跨国公司也开始缩短其产业链。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或将触发各国对产业链政策作出一定调整,考虑产业链去全球化同时向多区域化发展,并布局减少对中国制造业依赖的产业链转移。当前,“逆全球化”论调甚嚣尘上,制造业外流正在发生,中国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的这一变局?

“两链”本土化给中国带来机遇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当前,不少跨国企业从全球布局转向区域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变得更短、更有弹性,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化生产将导致无数区域性供应链中心的形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趋势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就挑战而言,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出口,也影响中国更好地吸引国际投资。但对中国而言,机遇是主要的。就实际购买力而言,中国早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将会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在中国境内的长度,提升其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就当前整个国际市场而言,伴随着各国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增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面前,全球经济尚未充分恢复,各国生产还没有走上正轨,供求情况日渐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强推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会进一步损害其国内的生产和供应,破坏其供给。就如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封锁中国的芯片供应,不但导致全球芯片短缺,美国自身的芯片供应也出现严重问题。因此,当前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必然会加剧全球供应的紧缺,将会有利于增加中国产品的出口,给中国在国外扩大投资带来非常大的机会。”彭波说。

彭波认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头固然存在围堵中国的目的及可能性,但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新冠肺炎疫情停止还迟迟看不到曙光的条件下,各国都必须高度关注眼前的利益,诸如CPTPP和欧盟这样一些对中国心存疑虑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真正能够限制中国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这会给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反,诸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样一类区域一体化组织却能够有效地扩大中国对外经贸往来的回旋空间,提升中国跨越贸易摩擦带来的经济围堵的能力,保障中国经贸稳定发展。

产业资源配置需要得到有效整合

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前,正值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产业政策调整的关键机遇期,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须切实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供给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制造生产基地,在全球产业链地位持续攀升。不过也需要看到,我国产业链附加值总体不高,在很多关键环节存在断点,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资源配置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邵立国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邵立国建议,首先,要加强重大生产力和重大项目统筹布局。现在正值“十四五”谋篇布局之际,部分地区一方面不顾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加快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热点领域的布局;另一方面,又在盲目追求地区内的自我循环和产业链封闭,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根据各地区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战略位置突出、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聚集,形成一批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支点。

其次,推动关键领域产业链跨区域对接合作。我国产业分布空间不均衡较强,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广大的西部、东北等地区仍有较多产业和创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建议要加强板块之间、地区之间、省市之间的对接合作,统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资源,推动设计、材料、工艺、装备、产品等上下游的互动合作。对东部地区一些升级困难、产业链条长、配套要求高的领域,探索省际合作新模式,推动产业整体转移,提高重点产业链的根植性和稳定性。

第三,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制造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在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建议加快推动各地产业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围绕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民生性等行业领域,培育发展一批产业生态体系完整、区域根植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围绕产业链重点环节和战略领域,培养一批具备产业链控制力的“链主企业”,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深度合作,提高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产业链竞争力整体提升。

“要继续加大吸引国际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力度;延伸国内供应链,提升产业链。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同时,加大高耗污染低技术含量产业对外转移的力度,这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要加大国内基础研发的投入;改变完善科研考核方式,保障基础研发落到实处。”彭波说。


责任编辑:文心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1-2021 经济新报网 联系我们:jingjixb@163.com 为商业人士提供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最新经济报道和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