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正文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黑龙江:神奇黑土地的印迹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刘江 时间:2019-08-23
导读:【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黑龙江:神奇黑土地的印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润泽千里沃野;大庆石油、中国一重,书写着一段段工业传奇……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来,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由0.813亿亩增加到2.13亿亩,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500亿斤,实现“十五连丰”。在全国每9碗饭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摇篮,它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多项第一。新时代,转型升级不止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为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再写辉煌。 

大庆油田丛式井组。 邵国良摄(中经视觉)

  大庆油田: 

  树标杆旗帜 建百年油田 

  今年7月中旬,大庆油田对外公布年中成绩单:实现国内外油气产量当量2159.15万吨,其中国内原油产量1547.52万吨、海外权益产量427.68万吨、天然气产量23.09亿立方米,均超额完成运行计划,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一份可喜的成绩单背后,是大庆石油人60年如一日的拼搏创业和三代“铁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奋斗目标指引下,大庆油田继续保持国内外油气产量当量4000万吨以上的突出业绩,展示着新时代大庆石油人的新作为、新气象。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60年来,经过几代大庆石油人创业拼搏,这里已经建成我国最大的油田。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大庆油田。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3年时间,就在大庆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生产基地,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51.3%,一举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局面,实现我国石油基本自给。

  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从1964年起迎来快速上产阶段,先后开发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3大主力油田,勘探准备一批可开发新油田,以平均每年增产300万吨的速度上产,为1976年原油产量迈上5000万吨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6年到2002年,是大庆油田高产稳产阶段,连续27年实现原油年产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奇迹,为我国改革开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油气资源。

  从2003年起,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开始战略性调整,从保障国家石油战略安全出发,分阶段持续稳产,到2014年,大庆油田每年4000万吨以上稳产12年。

  自2015年以来,结合油田发展新形势和企业发展实际,大庆油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油增气、内外并举。2018年,大庆油田实现油气当量4166.85万吨,其中国内原油产量3204.43万吨,天然气产量43.35亿立方米,海外权益产量617万吨,海外市场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经营收入、利润总额、税费均创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

  回首60年,大庆油田自开发以来,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巨大贡献。

  ——累计生产原油23.7亿吨,上缴税费及各类资金2.9万亿元;

  ——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油田勘探开发与“两弹一星”等共同载入我国科技发展史册;

  ——涌现出以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三代铁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锤炼出一支“三老四严”、永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谋发展,海外业务项目已经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

  ——孕育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催生现代化油城,促进黑龙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

  说起大庆油田,就必须提及大庆的三代“铁人”。第一代“铁人”王进喜,为国家多找油、多采油,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太平洋,苦干实干是他身上最鲜明的印记。第二代“铁人”王启民,科研攻关、科技兴油,让大庆油田保持高产稳产,改革创新是他身上最鲜明的印记。第三代“铁人”李新民,走出国门、勇闯市场,实现了“把井打到国外去”,开拓进取是他身上最鲜明的印记。

  为了实现“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奋斗目标,大庆当地还专门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挖掘和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的决定》,将新内涵概括为“四个提升、四个强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同时,大庆油田还专门制定了提质增效促进油田高质量发展措施,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顺时应势,不断创新。

  目前,大庆油田正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开源节流、优化管理等措施,不断发挥提质增效最大效率。在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筑牢效益增储上产基石的同时,不断探寻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今年以来,大庆油田不断提升精准开发能力,深化对标提质增效,三次采油区块保持良好开发态势,天然气产量销量实现“双超”。

机械化秋收与整地现场。邵国良摄

  绥化市: 

  为端好“中国饭碗”作贡献 

  日前,绥化市粮食生产再传捷报:当地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35亿斤,被确定为国家粮食高产创建整市整建制推进试点市、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产粮区的绥化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多以畜力和手工农具为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当地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巨大变化。1984年,绥化市粮食总产量突破35亿公斤,到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1亿公斤。绥化开始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出口商品粮生产基地。

  为端好“中国饭碗”作贡献,当好维护全国粮食安全“压舱石”。近几年,绥化不断做强“供应端”,深化三产融合,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近几年,绥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3项措施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市场导向调。按照优玉米、稳水稻、增大豆和蔬菜的目标,引导农户合理确定种植意向,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围绕优质高效调。打造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全市绿色认证面积达到1233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30万亩;围绕产销对接调。坚持秋粮春卖,以销定产,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众筹、私人订制等现代营销方式,以“销得好”引导“种得好”。

  如今的绥化已经实现绿色食品种植全覆盖,成为全国重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一大批名牌农产品享誉全国。当地的“寒地黑土”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诚信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并连续3年蝉联“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第一名,品牌估值123亿元。当地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达1301个,驰名商标4个,知名商标68个。所辖的肇东市是中国玉米综合利用之乡,安达市是中国奶牛之乡,海伦市是中国优质大豆之乡,望奎县是中国瘦肉型生猪之乡,庆安县是中国绿色水稻之乡,兰西县是中国亚麻之乡,青冈县是中国玉米之乡。

  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为加快三产融合,绥化市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油头化尾”,加快推进“1+4+N”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总投资70亿元的黑龙江新和成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园一期土建工程基本完工。该产业园将与已经投产和正在建设的中粮、龙凤、京粮等项目形成玉米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优势明显,成为推动绥化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完达山:

  崛起中国乳品基地

  “让娃娃们长高一寸,让中国人更健康,就要多吃牛奶和肉。”这是毛泽东主席对建立新中国乳品工业的殷切希望。毛主席的一句嘱托,让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决心把北大荒建成中国的乳品基地。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协调下,从北京和上海先后调拨750头优质荷斯坦奶牛交给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在原东北农垦总局8511农场成立了完达山第一个奶源基地——8511奶牛示范场,创办了北大荒第一家食品厂——完达山食品厂。自此,完达山品牌诞生,黑龙江农垦有了自己的乳品厂。

  改革开放以来,完达山迎来企业发展的“黄金期”,1999年,“完达山”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黑龙江省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完达山的品牌声誉和品牌价值开始享誉神州大地。从2000年起,完达山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乳业首批绿色食品乳品生产基地”等殊荣。2019年,完达山品牌价值达366.18亿元。

  长期以来,完达山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公司—事业部—工厂”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监测、分析、把控、预防。

  如今,完达山乳业每一位员工都是产品质量监督员。完达山乳制品在加工环节采取“原辅料—半成品—成品”三段检验制度,不合格产品绝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在加工过程中,每隔半小时要对工序上的产品做一次节点抽检,不合格产品绝不允许流入下一道工序;在产品发往市场前,采取“分厂—分公司—中心化验室”三级检验制度,不合格产品绝对不出厂。在成品进入物流库后、发往市场前,中心实验室要对数10项指标等进行周密检测,产品合格才能进入市场。

  此外,完达山还建立起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涵盖了奶源、生产、检验、成品出库至物流、市场等产业链完整过程。在完达山现代化牧场中,通过信息化可追溯系统实现牛群管理、产乳管理、牛群繁殖、饲养饲料、疾病与防疫、统计与分析等功能,实现全程计算机视频监控。

  “品质立企、品牌强企”,完达山一直以振兴民族乳业为己任,立足产品品质,不断夯实并强化品牌延伸的核心竞争优势,老实做亮品牌,诚信开拓市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大鹏)

责任编辑:文心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11-2021 经济新报网 联系我们:jingjixb@163.com 为商业人士提供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最新经济报道和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