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推进口岸通关改革创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3日讯(记者 杨阳腾)日前,以“口岸+”为主题的口岸通关改革创新研讨会在深圳举行。研讨会就加强深港口岸规则对接、口岸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口岸规划与通关服务改革、深港合作与口岸创新研究等课题展开多角度讨论,旨在汇聚多方智慧,深入研究、拓展大湾区建设框架下的深圳口岸工作新思路。
“深圳是典型的口岸城市,拥有海陆空铁共15个一类口岸,既是香港与内地联通的桥梁,也是深圳与世界交流的纽带。在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布局规划中,口岸的地位举足轻重,新形势对深圳口岸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赋予了深圳口岸新责任、新使命。”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表示,当前深港两地正在紧锣密鼓开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皇岗、沙头角口岸改造等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前期规划正在加速推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各项举措正在抓紧制定,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口岸通关服务的支撑,都有口岸通关创新的需求,都是口岸通关改革的契机。
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巡视员白石建议,深圳应继续发挥优势,对标国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促进粤港澳三地融合协调发展。其中,要进一步优化口岸功能布局,继续推进口岸通关模式创新,持续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密切合作等。
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王守睿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促进深港口岸合作最关键的任务,也是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加强两地口岸的规则对接。深圳口岸必须主动对接,让规则通起来。“标准、机制和理念是深港口岸规则对接的重要切入点。”深港规则对接是一个共同调整、相互适应的过程,双方既要充分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又要谋求在实现共同目标中形成合力。同时,要建立高效协同合作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层面的研究,寻求共同发展目标。
在配合大湾区物流方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认为,应在交通信息服务方面推进跨境融合服务体系,在大湾区区域与城市的两大体系之间,换乘枢纽中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应充分考虑跨境融合,杜绝服务盲区的产生。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提出,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鼓励粤港澳三地互补开放边境信息系统,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确获取信息的权限、条件、时效;通过电子海关系统相互连接实现部分通关、检验检疫等数据共享,短期内在确保安全及不违反保密条款的情况下,通过粤港澳三地海关系统相互连接实现三地部分通关数据共享,中期内实现系统与其他口岸部门和安全部门相互开放,探索建立边境管理系统,在保障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提高贸易安全。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财经]中科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1)》
- [财经]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快速推进:引进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17个,开工项目7个
- [财经]全国共7万硕士送外卖?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助你告别职场焦虑
- [财经]中国品牌日活动在沪举办,厦门馆开启“大厦之门”
- [财经]泰康人寿荣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度金诺·中国金融产品传播典范殊荣
- [财经]360金融课堂:切勿过度追求认知以外的财富
- [财经]贝因美: 直面问题,2020年报业绩向下修正
- [财经]贝因美一季度业绩利润增幅明显,分析指即将迎来估值修复
- [财经]春暖花开新希望,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再启航
- [财经]于都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专场推介会获深圳卫视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