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定土豆奔小康——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调查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无土“雾培”栽种的土豆。经济日报 记者 魏永刚 摄
土豆花连片盛开的农地,成为人们郊游的好去处。经济日报 记者 魏永刚 摄
阅读提示
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甘肃定西人调侃说,“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定西曾经是著名的“三西”贫困地区之一。在脱贫过程中,马铃薯成为当地的脱贫产业,被叫作“小康薯”“致富薯”。
安定区是定西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强、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的县区之一,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的原原种(微型薯)还出口到土耳其、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安定区土豆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44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有望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300元。
不久前,记者到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调研小土豆成长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背后的力量。
“定西只能长土豆”
土豆是一种普通植物。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意味深长地说,土豆在哪里都可以长,但定西只能长土豆。这句话说明了土豆之于定西的重要意义,也表达出定西发展土豆产业的自觉。
定西农科院何小谦通俗地解释“定西只能长土豆”的道理。春天干旱,许多作物遇旱不出苗,而土豆只要有一点雨水就发芽。每年七八九月,定西是雨季,暴雨如注,秸秆类庄稼容易倒伏,影响收成,可这不耽误土豆在地下生长。因此,到了秋天,土豆总会有收成。
定西人祖祖辈辈吃土豆。但土豆被当作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1995年,定西提出“洋芋工程”;2005年前后,这里开始发展“马铃薯产业”;近年,“马铃薯战略”成为安定区乃至定西的发展战略。曾经在安定区马铃薯办公室工作多年的杏园乡党委书记祁耀庭说,从“工程”到“产业”再到“战略”,说明了定西对土豆产业的坚持始终如一。
如今,定西市要打造“中国薯都”,安定区则以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为目标,发展马铃薯产业。土豆在安定区已经成为一个带动程度高、农民参与程度深的致富产业。
如今,定西对土豆的认识越来越“精细化”,土豆实现“人有我优”,这种“优”首先是靠科技形成的。
在定西农科院,科技人员用镊子精心分开一株株马铃薯幼苗,在器皿里脱毒,然后认真地放在营养钵里。经过营养钵培养再放进大棚,才长出一粒粒马铃薯原原种。
在香泉镇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了以椰糠为底栽培马铃薯的车间,以及用“雾培”栽种法培育出来的土豆。在这里务工的邓世平说,他从小就种土豆,但没想到,不需土壤,以“雾培”方式也能种土豆。
科技还正在成体系地铺展到田间。安定区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探索形成了“脱毒良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农机耕作+病虫防控”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配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科技人员。安定区推行目标管理考核与农技人员职称聘评、工资绩效挂钩,全区187名农业技术人员以包乡镇、包主体、包基地、包农户的方式,为主体和农户全程提供耕种、管理、收获等专业技术服务。
过去,一个品种栽种时间长了,农民往往到外地换种子“倒茬”。土豆成为产业之后,经过多年试验,安定区找到了最适合当地的8个主打品种,还试验了40多个示范种子。
“定西只能长土豆”,是对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发出的感慨,更体现了安定区乃至定西市对土豆产业发展的定力和信心。赵众炜说,脱贫产业选择不能单靠激情,产业不走弯路,脱贫才能走捷径。
找到“摸得着”的市场
产业离不开市场。定西土豆产业发展中也遇到过“市场困惑”:种少了,满足不了市场;种多了,找不到市场。定西土豆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找到稳定市场是分不开的。
巉口镇党委书记韩喜乾告诉记者,龙头企业才是老百姓“摸得着”的市场。有了龙头企业,才真正解决了土豆的市场问题。企业是土豆销售“终端市场”,而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就是土豆的“市场容量”。
安定区全区现有10多家马铃薯制品加工企业(集团公司)。这些企业建成精淀粉生产线10条40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9条7.6万吨、全粉生产线1条2万吨,主食化产品生产能力9.2万吨,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加工产业集群,消化鲜薯50万吨左右。有了这些企业和生产线,土豆变成了淀粉、饼干等各种食品,装进精美的包装袋,从这片黄土地走向全国各地。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龙头企业从加工入手,改变了土豆从育种到种植、销售的整个链条。
多少年来,人们生活中离不开土豆,但并不分“高下”。如今,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土豆种植实现了“细分”,有商品薯、种薯和淀粉薯等不同类型。安定区有爱兰薯业、凯凯农科、农夫薯园、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种薯企业15家,形成了5亿粒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能力,分别占定西市的62%、甘肃省的50%和全国的29%。安定区的淀粉加工企业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50万吨左右。还有一些土豆卖到蔬菜市场,成为商品薯。这种“细分”提高了土豆种植业整体效益。
龙头企业“带”着农民进市场,不仅体现在把土豆变成商品,更直接增强土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在安定区巉口镇发展起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家公司在土豆种植、储存、加工、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有力带动了定西市农户增收,并且辐射兰州、白银、张掖、武威、平凉等地的农户。
融资难是许多农户和种植合作组织面临的困难。蓝天公司近些年通过“蓝天贷”探索破解该难题。蓝天公司以企业信誉为基础,与几家银行合作,创立由蓝天公司提供担保、银行提供信用无抵押的贷款模式,通过种植合作联合社这个“中介”,把信贷效应放大到各个合作社和贫困户,担保贷款额度5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这让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蓝天公司董事长李幸泽介绍,今年,数家银行给蓝天供应链金融各链条总授信额度6亿元,计划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放贷款3.2亿元以上。这个办法显著提高了土豆种植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蓝天公司还把马铃薯储藏库建到产地。该公司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在不同集中地建设了30座储藏库,增加贮藏能力30万吨以上。储藏库“前移”到村,方便了农民交售土豆,让土豆真正成了农民“家门口”的扶贫产业。
“合作”起来上规模
土豆能够上规模,成为产业,合作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安定区的280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改变了土豆产业,也改变了农业技术服务,更改变着安定区乃至定西的农村。
种植业合作社在农村通过3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流转土地,二是托管农民的土地,三是提供农技和农机服务。
安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15年在称钩驿镇成立的一个合作社。现在有社员105名,以机械化耕作、种植、管理和收购、销售马铃薯为主。合作社负责人张廷发介绍,流转土地有1270亩,以每亩80元的价格从几个村庄中撂荒土地中流转来。流转土地改变了传统农户个体经营模式,实现了土豆种植规模化。
托管土地在安定区又分为“半托”和“全托”两种类型。“半托”就是针对一些季节性在外打工和家庭劳力不足或缺少技术的农户自愿选择服务项目,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服务。2018年,合作社以这种形式作业面积达到3500多亩。“全托”是农户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从种到收全程提供技术服务。一种情况是合作社每年给农民定额租金或分红,按约定向农户提供一定数量粮食,农户不再管理耕地,而是向合作社交付每年必需的生产成本费用;另一种是产品全部归农民,合作社收取全程服务费,并向农民保证达到定额数量。2018年,这个合作社以这种“全托”形式服务了3500多亩土地。
安定区每个乡镇有一个大型联合社,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合作社。合作社靠什么合作?最能发挥作用的是农业机械。在团结镇唐家堡村,记者参观了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库房,这里有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马铃薯播种机、打药机、残膜回收机等26台(套)机械。土豆从翻地到种植、收获、分拣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仅此一项,合作社年收益有200多万元。
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改变了劳作方式,也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认识。团结镇寒树村农民田维成现在种着680多亩土地,靠的就是这些年置办的20多台农业机械。除了挖土豆时季节性用工之外,平常他和老伴两个人就可以经营这数百亩土地。今年,在昆明打工的儿子也回来和他一起种田了。靠着种土豆,这几年他家翻修了房子、购买了汽车,过上小康生活。
最动人的风景总是人。记者在安定区见到许多领办土豆合作社的新农民。王勇军2004年开始返销土豆,2011年成立了合作社;张廷发初中毕业后学开车、拉过煤、经营过推土机,2013年回村办起合作社种土豆;刘剑伟在江苏打工多年,2016年回村办合作社养鸡、种土豆……这些吃着土豆长大的安定人,纷纷回到黄土地,以新的方式投身土豆产业。
链条够长才能“长大”
在安定区,记者走访了土豆加工生产线、淀粉生产线等链条的多家企业。这其中,香泉镇的伊口香食品公司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排厂房,一栋办公楼,干净的院落里飘着烤馍特有的香味。刚过40岁的马小军是这个食品公司的创办者,他最熟悉烤馍。
1996年初中毕业之后,马小军外出打工,先后在甘肃兰州、天水和内蒙古打工,走到哪里都是靠土鏊子烤馍“讨生活”。2010年,漂泊多年的马小军带着土鏊子回到安定区,在城区开起烤馍店,一干就是5年。
“2015年开始用土豆泥烤馍。”他告诉记者,定西最出名的是土豆,他想在馍里加入土豆的味道。一开始用最简单的办法:把土豆煮熟、捣烂,掺进面粉做烤馍。这样烤出的馍口感独特,很受欢迎。2016年开始,他到当地薯香园公司购买土豆全粉作为原料,一年消耗了七八十吨土豆全粉。生意越做越大,他就在安定区开了4家店卖烤馍。
“小店供不应求。”马小军说,他决心要办工厂。2018年,他投资800多万元,办起了伊口香公司,依然是用土豆来烤馍。现在,产品除了烤馍,还有月饼、面包等。这两年,他到兰州参加过推介会,目前还正在申请烤馍的食品标准专利、注册商标。
烤馍是西北人民熟悉的食品,仅香泉镇就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烤馍店。这几年,不少人都开始自觉地把土豆粉加入烤馍中。马小军估计,当地至少有70多家店用土豆粉烤馍。
延伸土豆产业链是安定区乃至整个定西发展的大课题。把土豆粉与西北最传统的烤馍结合起来,而且在一个镇就有70多家小店“自发”经营,这是土豆产业的“独特风景”。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土豆产业的延伸正在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
定西正赋予土豆更丰富的含义。土豆主粮化在许多地方还是愿景的时候,这里的土豆已经变幻出各种模样。记者在安定区的企业走访看到了土豆粉冲剂、土豆粉饼干、干薯片等约40种土豆速食品。
土豆的影响还提升到文化层面,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夏末秋初,连片土豆花盛开的农地,成为人们郊游的好去处。定西还创造出“土豆宴”,把土豆纳入人们的习俗和节会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李琛奇 魏永刚)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财经]中科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1)》
- [财经]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快速推进:引进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17个,开工项目7个
- [财经]全国共7万硕士送外卖?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助你告别职场焦虑
- [财经]中国品牌日活动在沪举办,厦门馆开启“大厦之门”
- [财经]泰康人寿荣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度金诺·中国金融产品传播典范殊荣
- [财经]360金融课堂:切勿过度追求认知以外的财富
- [财经]贝因美: 直面问题,2020年报业绩向下修正
- [财经]贝因美一季度业绩利润增幅明显,分析指即将迎来估值修复
- [财经]春暖花开新希望,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再启航
- [财经]于都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专场推介会获深圳卫视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