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70人话70年】跳出穷窝窝 奔向新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是要实现人民幸福。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壮丽画卷。
近年来,精准扶贫有序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设立扶贫日、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我国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小康已近在咫尺。
扶贫路上,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家庭!
红火日子到来了
我是甘肃临夏州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吃药看病花钱多,还有妹妹得上学,我18岁时就去了南方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交给了父母。
如果没有扶贫帮扶队的引导和帮助,我现在可能还在外面打工。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动员指导下,我准备开农家乐试一试。今年4月份,我自己的农家乐——御香阁,正式开起来了。一家人一起忙碌9个包厢同时可以容纳150人就餐,每天营业额最多时有7000多元。
我打算明年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已经向银行申请了10万元的农家乐贷款。红火的日子到来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整理)
小产业有大甜头
针对当地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三难”问题,即离不开家——因病因残等不能外出务工;拿不出钱——没有创业资本;等不起时间——家有重症患者,我们积极探索以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电商、小光伏”为主要内容的“五小”产业,发挥小产业“离家近、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的优势,使贫困群众尝到了小产业带来的大甜头。
作为山东济宁嘉祥县梁宝寺镇党委书记,我经常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扶贫对象的所思所想,在精神层面提高他们的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产业帮扶上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充分征求帮扶对象意愿,用通俗易懂的“土话”将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到位,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地见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整理)
精准脱贫政策好
我叫杜章高,今年59岁,是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堎上村农民。
2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导致右腿残疾,从此我无法正常行走,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卑中。
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党的精准脱贫好政策!2014年,我们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干部的耐心开导下,我振作起来开始寻找赚钱的路子。村里邀请农技专家教我们学习一些农业技术,我选中了投资少、生产周期短的平菇种植。在专家的细心指导下,我耐心学习,慢慢掌握了栽培的关键技术。
现在,我家新房盖起来了,家电配齐了。妻子被村里聘为固定保洁员,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更让我高兴的是,儿女们有了一技之长,在城里都有一份稳定工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整理)
偏远山村摘穷帽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洗马镇金溪村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97%的群众是布依族苗族,长期以来较为贫困。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苦干实干,终于在2017年摘掉了“贫困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脱贫攻坚开始之前,村民走的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物资运输主要靠人挑马驮。在脱贫攻坚中,我们修建通村、通组路20多公里,串户路10多公里,水泥路通到了群众家门口。
往昔盼低保,今天思发展。脱贫后的村民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大家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理论。
作为金溪村党支部书记,我觉得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和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整理)
扶贫责任沉甸甸
当第一书记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云南昆明嵩明县小街镇副镇长、小街镇匡郎村第一书记,我认为,在帮扶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
了解了群众需求,才能真正精准帮扶。除了从精准上下功夫,还要从帮扶联系上下功夫,确保挂钩联系单位做到“真扶贫”,更要从产业扶贫上下功夫,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力。因为发展产业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办法。我们通过“村党总支+企业+村集体公司”发展羊肚菌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置身于脱贫攻坚战第一线,同时,也感谢组织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我将发挥青春追梦人的带头作用,努力奔跑,撸起袖子加油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斌整理)
希望小学希望多
我叫黄勇,今年54岁,是安徽阜阳市颍州区龙腾希望小学的校长。今年是我从教的第36个年头,也是来到龙腾希望小学的第28个年头。
28年前,我调到这所学校时它还不叫龙腾希望小学,而是叫贾庄小学,是建于1956年的一所村小。1998年,教学楼的建设让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随后这些年,办学条件提升工作一直没有停歇:硬化楼前活动场地、开展校园绿化、修建标准化操场、改建厕所、打造书香校园……
28年里,校园环境变美了,教师队伍壮大了,教学设施改善了,教育质量提升了,师生也更加幸福了,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文晶整理)
科技学习富村庄
2016年4月份,我被派到河南周口市川汇区城北街道办事处朱楼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朱楼行政村有462户2120人,村子环境脏乱差,仅有的一条水泥路坑洼不平,村民致富路子少,收入微薄……
到村里工作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和需求。我积极奔走协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争取资金230万元,修建了主干道路,实现了下水道通村入户。此后,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完善了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全体党员中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政策法规和农业科技学习。
村里还成立了腰鼓队,每天傍晚,大家就会在广场上打鼓跳舞,这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 伟整理)
荒山坡有致富经
我今年38岁,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菜山沟村党支部书记。今年,我们村的农产品大丰收,这两天村民们都忙着在地里掰玉米、收土豆。土豆个大产量高,质量特别好,外地收菜的大车一拨接着一拨。我估算了一下,仅靠卖玉米和土豆,今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就能达到8000元。
菜山沟村只有119户人家,村里80%的人都外出打工了。2011年,我依靠政策,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完成了6000多平方米通乡路的铺设。
借助着草原天路这个平台,我们规划发展旅游产业,建民宿农家院,修停车场、乡间石头小路,打造一个集主题娱乐、商务休闲、户外运动、绿色产业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我们也要用好荒山荒坡,把所有的荒山荒坡都让老百姓入股,每年享受分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整理)
办学条件大变样
我叫陈陆军,是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奕龙回民希望小学教师。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希望小学”公益活动的开展实施,对贫困地区无异于雪中送炭,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上世纪80年代,宁夏实施“吊庄移民扶贫”工程,计划逐步将南部贫困山区部分农民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川区。据老教师们讲,当时窗户都是破的,有的房间甚至没有前墙,更不用说课桌课椅,条件极差。于是,老师们带领300多名学生自力更生,用土坯砌墙、砌课桌、砌炉子,买不起玻璃,老师们就买来塑料布糊窗户。
现在,学校拥有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等,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班毕业率均达到100%,学生还先后获得2019年“全国创客大赛”二等奖等不少荣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拓兆兵整理)
生活越来越温暖
十几岁时,我因先天性疾病失去了左臂。但是,我该经历的种种美好,却从未缺席,因为我的靠山是祖国,祖国给了我生活的温暖,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辽宁沈阳沈北新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在沈北新区残联的“新长江”就业项目支持下,我获得了一部分政府资金支持,开办了一家汽车清洗店,从擦车工一点点干起。
政策帮扶加上人努力,我的洗车小店也逐渐告别小打小闹。2011年,我注册了沈城汽车美容有限公司,服务项目也从单一洗车服务拓展到汽配经营,美容装饰等方面。创业16年来,我和父亲两个人从一间小小的洗车房起步,现在发展成大厂房,占地6700平方米,员工扩展到27人,每年的营收能达到400多万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孙潜彤整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财经]中科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1)》
- [财经]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快速推进:引进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17个,开工项目7个
- [财经]全国共7万硕士送外卖?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助你告别职场焦虑
- [财经]中国品牌日活动在沪举办,厦门馆开启“大厦之门”
- [财经]泰康人寿荣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度金诺·中国金融产品传播典范殊荣
- [财经]360金融课堂:切勿过度追求认知以外的财富
- [财经]贝因美: 直面问题,2020年报业绩向下修正
- [财经]贝因美一季度业绩利润增幅明显,分析指即将迎来估值修复
- [财经]春暖花开新希望,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再启航
- [财经]于都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专场推介会获深圳卫视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