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 多管齐下 香港着手破解住房难题
香港特区政府在宪报刊登实施空置税的条例草案,当地政团建议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各大传媒积极评价政府在地产方面推出的举措……连日来,香港各方正就应对房价高企、土地供应短缺等问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希望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辣招”。
香港舆论认为,修例风波发展至今,折射出的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其中最突出、最迫切、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住房问题。“有恒产者有恒心”,房屋是民生头等大事。居者有其屋,方能形成社会的稳定力量。
政府:六项房屋新政到位
9月13日,《2019年差饷(修订)条例草案》在特区政府宪报上刊登。该条例草案旨在落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的“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额外差饷’”(即房屋空置税)。
根据草案,一手私人住宅所有者每年需向差饷物业估价署申报过去12个月内的房屋使用状况。如果12个月内房屋始终未能出租,那么房屋所有者就要缴纳该住宅正常租金的两倍金额,作为空置税给特区政府。
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说:“空置税可令房价暂时冷却甚至回落,为楼市降温,减轻部分家庭购房压力。而市民安居乐业正是社会安宁的写照。”
除了征收空置税,去年6月,林郑月娥还提出了其他5项房屋新政,包括将原本计划用于私营房屋的土地改作兴建公营房屋;修改住宅预售制度,防止地产商“挤牙膏”式卖房;成立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加快推进各个项目等。目前,这5项措施正在实施之中。
自担任特区政府行政长官以来,林郑月娥就一直将满足市民住房需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她上任后发表的两份施政报告已提出增加土地供应、增加公营房屋的建设、缩短“公屋”轮候时间等一系列措施。
政团:引用“条例”回收土地
在香港,房屋是民众最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也是社会的一大深层次矛盾。面对动辄每平方米20余万港元的房价,基层市民内心充满无奈,连不少中等收入阶层也感觉难以负担。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抑制房产投机、增加土地供应,其中包括增加公营房屋的供应比例。
不过,香港最大政团民建联日前指出,按照特区政府目前掌握的土地资源,未来10年政府只能新建约24.8万个公营房屋单位,与建设约31.5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目标相差较大。民建联认为,特区政府应积极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把土地收回作公共用途,增加土地供应,大量兴建公营房屋,满足市民住房需求,这才是香港短期和中期内大量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的有效办法。另外,民建联还建议特区政府应通过规划新区或公营发展项目增加房屋供应。
对此,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过去特区政府曾引用过《收回土地条例》来收回土地用作公众利益,未来仍会这么做。特区政府发展局也积极响应,表示将推动新项目开发,增加公屋供应。
舆论:鼓励各方形成共识
对于各方积极应对房屋土地问题的言行,香港主流舆论作出正面评价,鼓励香港各界克服困难、形成共识,共同为改善香港民生状况做出贡献。
《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实施物业空置税是特区政府稳定楼市的一小步,社会大众无不期待特区政府在增加住宅、土地供应方面做出更多实事。香港《文汇报》在社评中强调,特区政府应该主动作为,抑制过高的楼价。发展商也不能只顾及商业利益,更要考虑全社会的利益。
《信报》社评表示,香港土地及房屋问题需要设法纾解,刻不容缓。这是特区政府恢复社会稳定的关键,各方都期待特区政府在住房政策上有更大作为。香港《经济日报》评论指出,香港没有选择手段的余地,所有能增加土地供应的短中长期措施都应尽快推行,而这也是社会的主流共识。
同时,香港多位专家对特区政府的6项政策和民建联的建议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这些政策和建议不仅能够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也可将法律争议风险降至最低,希望能得到妥善落实。
“6项房屋新政可以说既考虑了基层家庭的需求,也兼顾了市场。”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特区政府目前的做法,就是集中精力进行类似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的建设,解决基层民众的住房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财经]中科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1)》
- [财经]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快速推进:引进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17个,开工项目7个
- [财经]全国共7万硕士送外卖?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助你告别职场焦虑
- [财经]中国品牌日活动在沪举办,厦门馆开启“大厦之门”
- [财经]泰康人寿荣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度金诺·中国金融产品传播典范殊荣
- [财经]360金融课堂:切勿过度追求认知以外的财富
- [财经]贝因美: 直面问题,2020年报业绩向下修正
- [财经]贝因美一季度业绩利润增幅明显,分析指即将迎来估值修复
- [财经]春暖花开新希望,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再启航
- [财经]于都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专场推介会获深圳卫视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