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城总动员 努力打好“垃圾分类”战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良友小区居民在志愿者帮助下分类投放垃圾。经济日报 记者 沈则瑾 摄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各街镇社区抓紧改造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方便居民使用的洗手池。记者在众多先行试点的街镇社区采访,感受上海全城总动员打一场“垃圾分类”持久战的氛围。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按此《条例》,上海将坚持高标准,硬件设施要做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软件管理要做到统筹高效、运转顺畅,瞄准“回收利用率更高、填埋比重更低”的方向不断努力,加快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到2万余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达到7000吨/日的目标。
分类有法可依
自1996年开始,上海已开展了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00年,上海成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4年,上海出台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近950万吨。
江苏路街道北汪居委会主任朱燕彬告诉记者,良友小区是个老小区,沿马路的几幢楼共有15个门洞,居民们习惯出门时将垃圾放在路边桶里,等环卫工人收走。听说要带着分好的垃圾在小区内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投放,有些人觉得太麻烦,表示不能理解。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施行,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全面推行、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长宁区北新泾街道金平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侯伟忠告诉记者,他们是2018年7月份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我们先是开座谈会,商定垃圾厢房的位置和开放时间,遇到问题时再开协调会,去年底我们还开了总结会,现在大家都能做到遵守时间分类投放。”
来自菲律宾的王煊熔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国际花园已生活10年,是这个国际社区的洋议事员。她告诉记者,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和志愿者在撤桶前一个月就开始入户做动员工作,提前两周将撤桶公告用中英日韩4种文字张贴出来,居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高。
小区内有个宣传栏,左侧是各楼组垃圾分类评议榜,标着前一天各楼组垃圾未规范投放次数;右侧是公示栏,标着前一天小区分类投放的垃圾重量。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伊犁南路工作站干事长金玮洁说:“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达到90%以上,但没有撤桶的小区分类效果就没这么好,要依赖保洁员二次分拣。”
责任落实到人
垃圾分类要取得成功,需要有特别能战斗的社区基层组织和核心人物,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各种“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的机制,把工作落实到责任人,落实到细微处。
良友小区是江苏路街道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经实现了95%以上的源头垃圾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一位志愿者拿出一张宣传纸给记者看,上面印着北汪居民区党总支第三党支部书记张锦华自编的“沪语小快板”《垃圾四分类》,内容通俗易记,在居民中散发很受欢迎。
自2015年以来党员严梅英就担任良友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员,同时也是志愿者小组组长。在她的带动下,志愿小组已扩大到20多人,成为社区自治骨干力量。他们每天清晨和傍晚自觉上岗、轮流值守在垃圾箱旁,做垃圾分类宣传劝导、检查分拣等工作。居委会干部张小俭说:“他们的行动带动了其他人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居民们都说,垃圾分类后,小区越来越干净了。“那些觉得垃圾分类麻烦的人,早就开始自觉分类了。”
记者在长宁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采访时,已过了垃圾分类定点投放时间,垃圾厢房的门已关。记者看到,垃圾厢房旁边有一块垃圾分类承诺书签名墙、一个每日资源回收利用率公示栏、一个画着“垃圾去哪了?”的宣传栏。最特别的是地上整齐排列着四五十个食用油桶改制的花盆,里面种着碧绿的生菜。
上航新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朱雪菊打开两个小小的厨余垃圾降解机,里面是发酵后的有机肥,朱雪菊说,降解机是企业赞助的,有机肥可以用来种菜。
居委会办公桌上,有十多本厚厚的记事本——“垃圾分类每月减量率、投放率、不准确率、破袋率统计表”“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参与率统计表”等。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地区之一,2017年10月就开始垃圾分类投放。“当时只有10%的人赞成垃圾分类,不赞成的人觉得家里要放干湿两个垃圾桶,很不方便。”朱雪菊告诉记者,为此,他们根据居民意见定制了可拆卸的分类垃圾桶,美观又实用。
“我们还增设了摄像头,实时监督垃圾投放情况。”朱雪菊说。
朱雪菊说,居委会成立了由80名志愿者组成的6支队伍。实施垃圾分类前,志愿者们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动员。分类投放开始后,志愿者每天早晚轮流值守在垃圾厢房前。“垃圾分类实施一个半月时,能自觉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居民达到70%;3个月后,提高到了90%。”朱雪菊说。
落实重在行动
上海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的上海警备区第四干休所里住着一群年近九旬的老干部,去年初当这里成为上海驻军中第一家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时,就遇到了难处。
干休所所长陶磊告诉记者,老干部们普遍养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各家聘请的家政服务人员又一时掌握不了垃圾分类,有人宁愿拎着垃圾袋到大街上去找垃圾箱,也不愿进行垃圾分类。
关键时刻,军民共建共治的工作机制发挥了作用。程家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游雁告诉记者,街道和干休所配合,通过组织试点启动仪式营造氛围;程桥一村居民区为家政人员开设专题培训,手把手指导垃圾分类;干休所战士、物业管理人员和共建单位上海动物园的青年们共同担任志愿者,值守垃圾厢房,指导居民垃圾分类。
2018年4月18日起,程桥一村居民区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居民支持率从最初的60%上升到100%,投放准确率从70%上升到99%。85岁的戚道伦老人告诉记者,她每天在家就把垃圾分好,按时拿到垃圾厢房前。“垃圾分类利国利民,我们又力所能及,为什么不做好呢?”
程桥一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董佳艳说,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拉近了干休所与周边居民小区的距离,干休所的场地资源、教育资源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街道也定期将社区各类文化服务资源送进部队。
崇明区目前正在进行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崇明区向化镇齐南村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垃圾收集员王汉兰骑着收运车,在村民张丕家门口停下,拿起一个垃圾桶往垃圾车里倒,口袋里的手机随即响了,原来,是垃圾桶在为王汉兰“打卡”。
去年5月份起,向化镇运用“互联网+”,上线“垃圾分类收集信息管理手机APP平台”,向全镇1.4万多户居民发放的干、湿垃圾桶内,均配有定位芯片和蓝牙接收装置,垃圾收集员进入一米范围以内,就会自动打卡考勤,敦促垃圾收集员对点位负责,有效避免以往垃圾收集员两三天才上门收一次的“缺勤”状况。
按照居民垃圾分类状况,王汉兰在手机APP平台给予评价。若村民投放不准确,她就拍下照片上传至后台。居民垃圾分类状况将作为年度五星级文明家庭考评依据。
收集完垃圾后,王汉兰将收运车骑到垃圾厢房,进行垃圾二次分拣。她取出一条带有编号的卡标,将湿垃圾桶封盖锁住。原来,为避免垃圾桶混用、混装等问题,向化镇对湿垃圾桶实现“定责、定人、定桶”,对全镇68名收集员编号并发卡,每桶湿垃圾都能定位到收集员,封盖后垃圾车驾驶员和操作员无法打开,再不能把湿垃圾当干垃圾随意运输处理。等送到湿垃圾处置站后才能再开桶,对分类情况检查验收和考核。
在向化镇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收来的湿垃圾经验收后,被推入两台机器的进料口,经过搅拌、挤压、排水和发酵,成为有机肥料,提供给周边农户、合作社使用。如此,实现湿垃圾“不出镇”就地减量。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处置后排放的污水、废气也都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沈则瑾)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财经]中科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1)》
- [财经]外贸持续复苏 人民币汇率一年涨超7000点
- [财经]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快速推进:引进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17个,开工项目7个
- [财经]82岁老人被养老院骗走12万?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致力消除养老乱象
- [财经]全国共7万硕士送外卖?泰康大健康事业合伙人助你告别职场焦虑
- [财经]中国品牌日活动在沪举办,厦门馆开启“大厦之门”
- [财经]泰康人寿荣获《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度金诺·中国金融产品传播典范殊荣
- [财经]360金融课堂:切勿过度追求认知以外的财富
- [财经]贝因美: 直面问题,2020年报业绩向下修正
- [财经]贝因美一季度业绩利润增幅明显,分析指即将迎来估值修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