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正文

山东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质量

来源:山东教育报 编辑: 时间:2018-06-11
导读:为进一步了解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分析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质量,5月24日,省教育厅召开部分省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山东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质量

  摸清问题 分析成因 寻求对策

  ——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质量

  为进一步了解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分析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质量,5月24日,省教育厅召开部分省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济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聊城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参加了座谈会,并围绕提升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分别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不同角度作了针对性强、质量高的发言。

  加大财政投入 优化人才环境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 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程新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在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加上事业单位社保改革的推进实施等,省属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难题。

  我建议通过四个“一点”来切实解决高校办学经费问题,即财政拨款增加一点、生均资源优化一点、融资渠道拓宽一点、多举化债解决一点。在省财政设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资金基础上,适当增加财政拨款,保障高校日常运转。在完善本科高校生均定额拨款制度时,建议一方面按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另一方面对办学成本高、社会需求大的专业上调学费标准。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建议政府设立相关激励和奖补政策,鼓励高校面向社会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在化解高校债务方面,一方面建议政府设立高校化债基金,逐步缩小和化解债务规模,对高校既有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严格开支,杜绝一切浪费。

  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人才,未来高校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为此,我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大投入,支撑高层次人才引进。好的科研环境和有竞争力的政策支持是吸引优秀人才的两大要素。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

  二是持续支持,促进高层次人才发展。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搭建相应的研究平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高层次人才对接企业,全面参与国家经略海洋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是创新机制,建立人才评估机制。目前,政府和高校都未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如果在高校试点建立起科学的以人才能力为核心、以科学影响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会大大增强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四是解决刚需,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建议借鉴国内有关省市的有效经验,利用高校自有土地和政府专门用地建设人才保障住房,有效解决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资金压力和青年教师的住房刚需。

  解决高校内部治理问题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罗公利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解决好高校内部治理的几个问题。1.高校党建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既影响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学校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2.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干部制度、资源供给等制约办学活力和发展动力。3.学校理事会联系不紧密、运行不顺畅,形式多、内容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针对高校党建工作,我认为传统的党政管理体制设计不完善,存在党务干部与业务干部难以融合、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我建议:借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合并部分党政机构,尤其在基层单位;推动党政双向融合,统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引进、系统培养,从源头上实现党政人才双向融合、交叉培养;整合党建考核、业务考核等单项考核于一体,形成以党建为引领、以业务为基础的综合考核体系。

  在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上,缺乏政府对学校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缺乏系统合理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设计,办学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建议高校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二级学院去行政化、职员制改革等相关制度。同时,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落实已出台相关政策,如省教育厅联合5部门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等。

  针对如何加强学校理事会工作,我建议:首先加强学习培训,明确学校理事会职能定位。同时,适当让渡学校办学的部分权力,使理事会“有事可做”,建立正常的议事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使理事成员对学校投入资源有“社会收益”,使之成为“利益相关者”,进而构建学校与理事成员间的利益共同体。

  内涵式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马连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教育的本质属性,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

  对接“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国“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山东省属高校全军覆没。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完善一流学科评价标准,既要看ESI排名,又要分类实施,看高校和学科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真实贡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不能成为口号,高校应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省里应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和经略海洋战略,实施一流学科服务重大战略行动计划。要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鼓励高校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合作,立项建设一批对接行业产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目前,江苏省共有2所高校入选全国一流大学、15所高校入选全国一流学科,有22个学科排在A+行列。山东省只有3所部属高校入选“双一流”,进入A+行列的学科仅有5个。我们应该强化全省高等教育前瞻性规划,超强度投入,重点支持一批省属高校快速成为区域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地方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从内涵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看,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省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灵活,吸引力不够,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学科领军人才数量偏少。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通过完善政策、引育结合打造高端人才队伍。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科发展还不平衡,学科交叉集成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实质性突破;重大原创能力、学术声誉与影响同“双一流”建设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在办学保障方面,高校办学经费紧张,上级部门对高校机构设置和干部职数控制过严,建议进一步下放办学自主权,在政策层面“放活、多予、少取”,构建“政府多投入、高校多筹措、社会多支持”的办学保障机制。

  聚焦重点领域 融入区域发展 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 青岛大学校长 夏东伟

  国家“双一流”建设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对山东高等教育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抓好顶层设计,推动分类发展。建议:一是以政策引导高校结合各自实际准确定位,在不同发展道路上追求卓越、办出特色。二是确定部分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在资源配置及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全力冲击国家“双一流”。三是在制度设计上打通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建立不同类型学校的学分互认机制,打造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四是各高校自身要敢于突破,在特色上发力,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学校想立足地方办学、融入地方发展,必须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是必然选择。一方面,高校要转变观念,以更高的标准审视自身发展,把立足地方、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基本的办学方略,以高校自身的更大作为获取更多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建议省政府决策层面要求各地市政府把省属高校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去考虑、去对待,积极为省属高校和地方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校企共建、校地共建,引导高校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促使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实实在在落地开花。

  激活人才存量,做强人才增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发人才内在动力。建议:一是让高校在人才引进上真正当家做主。二是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对 “高精尖缺”人才给予真正的绿色通道待遇。三是放宽高级职称比例限制。四是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相应办法,借鉴南方省份经验把纳税作为人才津贴返还。五是引进人才要面向省外、海外,省内高校不要相互挖人,建立相关协调机制。

  问题导向差异发展 精准施策推进变革

  □ 聊城大学校长 蔡先金

  为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意识,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升到战略高度,我们建议近期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订出台高等教育强化建设以及全省高等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相关政策。

  落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相关支持政策,提高全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积极培育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点,扩大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的覆盖面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时拓宽研究生培养类型和规格。特别建议尽快落实2017-2023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相关支持政策,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培育建设。

  实施鲁西高等教育支持计划,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坚持发展与提高并举的方针,一方面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密集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另一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倾斜力度,优先重视补齐短板,实现西部崛起和全省的整体崛起。

  树立校地发展共同体意识,建设校地合作示范区。地方大学应深度对接、融入我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眼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勇做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动力源”和“思想库”。聊城大学与聊城市现已达成建立发展共同体共识,并制定了《聊城大学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建议省级立项建设“聊城大学—聊城市校地合作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构建有特色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推行实施学业导师制、自由选择专业制、跨学科培养计划,构建完善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第二课堂成绩学分制、学风建设品牌推广活动、学生年度发展报告制度以及个性化成才支持计划等举措来优化人才培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教育空间结构性改造升级和优化配置,推进小班化教学、住宿书院制、驻院学者制,构建由品德培养、作风养成、文化修养、身心培育和潜能开发构成的教育体系。

  促进科教融合 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校长(院长) 陈嘉川

  我重点围绕科教融合工作,谈几点意见建议。

  1.营造有利于科教融合的政策环境。建议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给予学校在内设机构、人员总量、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允许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在一流学科认定方面,建议考虑科教融合的实际情况,对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国家级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学科给予政策支持,纳入建设计划。

  2.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一流大学,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建议教育厅在原有资金渠道来源不变的基础上,加大对学校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保证科教融合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并列入省财政常态化资金预算计划。同时,新设专项奖补资金,允许按专业调整学费标准,缓解资金压力,使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3.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齐鲁工大和兄弟高校一样,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于2017年底实施了“齐鲁科教英才工程”暨“3151”人才计划,3年内引进培育100名国家级高端人才,5年内引进1000名优秀博士。建议教育厅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允许学校通过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收入提高人才的待遇水平,允许学校提高高级职称比例。

  4.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年初,我们专门出台《意见》,主动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搞好精准对接,全面深度参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议赋予学校更多科研自主权,支持建立和完善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前瞻部署,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平台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撬动社会投资,拓宽高校科研融资渠道。

  推进高校分类管理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 山东农业大学校长 张宪省

  当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探索建立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跨越的重要途径。我就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提几点建议:

  重点建设一流大学。建议省里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按照科学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优化我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同时,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部分省属高校快速发展,向国内一流大学迈进。

  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建议省里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分类建设一批与十强产业密切相关的一流学科,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同时,结合山东学科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建设标准,在立项建设的省一流学科中遴选部分学科,重点支持冲击国家一流学科。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建议对全省各类高校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结构进行宏观管理,对一流大学适当压缩本科生招生规模,增加研究生规模特别是博士生的招生数量。指导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议围绕国家战略与我省十强重点产业领域,分类实施科研立项、平台建设、团队建设等,推进不同类型高校依据自身特点加快形成科研发展优势,提升科研水平,产出高水平成果。引导高校加强协同,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高校新型智库,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提高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探索高校投入机制。建议省里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特别对重点建设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政策及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

  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建议依据高校办学定位,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建立高校自我评估机制,健全教育部门、专家学者、师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高教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分类考查高校履行职责、公共财政分类拨款、公共资源配置等的重要依据。

  加强制度和支持体系建设 推动高校实现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 山东师范大学校长 唐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转向以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研判制约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准驱动高校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加快推进高校分类分层体系建设。着眼于我省若干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走在前列”的目标,推动实施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充分把握不同发展层次、不同类别高校实际发展需要,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建设标准,同步建立健全适应高校分类发展的财政拨款、绩效管理等分类管理制度体系,走分类发展之路。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建议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研究和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各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历史、特色,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布局,形成定位准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学科专业集群,构建对现代产业体系和教育大省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高校也应各有侧重,积聚力量,放大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把优势做大做强。

  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议深化落实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教师队伍建设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促进我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

  强化高校差异化管理。建议充分考虑高校办学层次和发展需求,完善评估机制,实施差异化管理,建立基于绩效的资源配置制度。切实解决高校二级教授和高级职称定额配备、办学经费支持等方面“一刀切”现象,使我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落地。

  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加大对高校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加快制订我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办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明确高校办学主体地位,有效激发高等学校办学活力,实现我省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挥我省民办高校内涵发展优势 打造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 山东英才学院院长 夏季亭

  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我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制订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议我省把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特别是今年发布的有关支持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等文件,提出实施“高水平民办高校支持专项计划”,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扶持计划,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措施,使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焕发生机。

  改革按生均给予公办高校财政经费的政策,增加民办本科高校的本科招生计划。目前,我省民办高校本科招生计划与外省相比普遍偏少,建议尽力增加民办高校的本科招生计划。争取国家增加本科招生计划,改变按生均给予公办本科高校财政拨款的老办法,鼓励招生和办学规模较大的公办本科高校酌情减少招生计划,将节省下来的招生计划根据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分配给民办高校,特别是列入高水平建设的民办高校,使其本科招生计划3年内超过专科计划。

  支持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建议根据我省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在办学层次培养上加大支持力度。去年,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2017~2023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的通知》,包括我校在内的4所民办高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建议我省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上述建设单位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并在上报教育部时优先考虑。

  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近年来,省教育厅、财政厅加大对民办教育财政支持力度,但与有些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建议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适当向高水平民办高校倾斜。对选择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建立生均经费补助政策,给予与公办高校同等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对民办高校办学的奖励补贴制度,明确补贴的项目、对象、标准和用途。

  多方设法,共同把山东高职教育做强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马广水

  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存在“大而不强、山多峰少”的问题。建议由省教育厅牵头,从我省省情和高职院校的现状出发,研究制订“强”的标准要求、努力方向、实现路径和激励政策。

  建议将加大政府投入与控制公办高校在校生规模相结合,建立按绩效拨款制度,出台扶优扶强政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我省是经济大省,不是经济强省,大幅度提高教育投入不现实,但政府要设法保障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1.2万元的基本标准,更要建立按绩效拨款的制度,提高办学绩效。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条件下,控制甚至压缩公办学校在校生规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国家、地方战略的有效办法。学习借鉴浙江等省做法,加大扶优扶强,确保我省在国家优质校建设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中不落伍。

  高职学校必须革故鼎新,化解不适应面向市场需求办学的主要矛盾,在服务于国家、地方战略中做强自身。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主要矛盾的变化,由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逐步转化为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建立面向市场办学的机制。学校应将管理权、资产使用权、工资财务管理分配权、人员聘任权等“五权”下放到各二级学院(系),将二级学院(系)由基本的教学单位变成基本的办学单位,实现由学校管理到学校治理,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主动对接国家、地方战略,调整专业、院系设置,建设技术积累中心,当前主要是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培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端人才、新型产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技能服务。

  同时,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应用研究,以科技服务反哺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形成高职教育的山东模式、山东标准。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强省

  □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冯新广

  我围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谈几点想法。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引导高职院校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我省已成为高职大省,但还不是高职强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足、同质化现象还比较突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职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目标导向,强化分类指导,强化项目支撑,强化督导评估。

  创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畅通职业院校学生成长通道。建议试点举办高职本科专业,开展“4+0”“2+2”或“2+3”等不同形式的贯通培养,本科院校要拿出更多优质专业开展贯通培养,进一步提高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学生的比例。

  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建设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企业认证和评价制度,出台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强化教师支持政策,吸引、支持更多优秀人才从事高职教育。建议建立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职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在高职教育领域设立与“泰山学者”相当的职业教育人才建设工程;在全省布点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由职业院校和行业组织、大中型企业等共建。一方面,采取定向培养形式,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为职业院校培养师资;另一方面,承担职业院校新入职、在职教师和企业兼职培训的公共职责。

  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提升高职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落实并提高高职生均拨款标准。根据实际办学成本和改革发展需求,逐步形成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二是明确生均拨款统计口径。要明确生均拨款的标准、构成和增长路径;在统计口径上,要明确上级专项经费、学费等非税收入不计入生均拨款的统计范围。三是突出绩效导向。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生均拨款+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对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优质院校等办学水平高的院校,加大拨款标准和奖补的政策倾斜力度。四是聚力打造一批名校强校。建议我省尽快出台高职优质校的支持政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优质院校和专业,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引领带动全省高职教育发展。

责任编辑:文心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经济新报网 联系我们:jingjixb@163.com 备2097456228 为商业人士提供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最新经济报道和分析。
Top